青岛海丽应急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

服务热线:0532-84852367

应急场馆建设
“火眼金睛”的卫星:太空中的灾害监测员如何工作?
返回列表 来源: 发布日期: 2024.04.11

在距地数百公里的太空,一群“哨兵”正以“上帝视角”凝视地球,它们就是遥感卫星。它们是如何穿透距离和云层,成为防灾减灾前线的“火眼金睛”的?

一、卫星的“感官”:不止是拍照。

卫星观测的本质是收集地球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。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揭示了不同的信息。

可见光遥感: 就像我们用眼睛看,提供最直观的影像。用于评估洪涝范围、冰雪覆盖、台风眼结构等。但对云层和黑夜无能为力。

红外遥感: 感知物体的热辐射。用于监测森林火点(高温目标在红外影像上非常突出)、火山活动、以及海洋表面温度(与台风生成密切相关)。

微波遥感(雷达卫星):这是卫星监测的“全能王牌”。它主动发射微波并接收回波,不受昼夜和天气影响,能“穿透”云雨。主要用于:

形变监测: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,能探测到山体、大坝、桥梁、地面毫米级的缓慢沉降或位移,是滑坡、塌陷等地质灾害的早期预警神器。

水体识别:雷达波对水体敏感,能精确绘制洪涝范围,即使是被植被覆盖的隐性洪区。

二、从数据到信息:智能解译的飞跃。

海量的卫星原始数据需要被转化为可理解的灾害信息。

变化检测算法:通过对比灾前和灾后的卫星影像,AI算法能自动、快速地识别出受灾区域的变化,如倒塌的建筑物、淹没的农田、新的滑坡体。这比人工目视解译快了成千上万倍。

目标识别算法:训练AI模型识别特定的目标,例如在灾后影像中自动识别可用于直升机起降的平坦场地,或定位被困船只和油污泄漏。

三、协同作战:卫星星座与“天地一体化”。

卫星星座:单一卫星重访周期长。而像中国“高分”系列、欧洲“哥白尼”计划等,由多颗卫星组网运行,构成了卫星星座,能将重访周期缩短至数小时,实现高频次、全球覆盖的观测。

天地一体化监测网:卫星的宏观视野与无人机的局部精细侦查、地面的传感器数据相结合,构成了一个从太空到地面的立体化监测网络,为灾害管理提供全尺度、全流程的数据支持。



【相关推荐】

咨询热线

0532-84852367